跳到主要內容區
 

2015第十次例會

ImgDesc

台灣文學研究會第十次例會開會通知

各位老師及朋友大家好:

    台灣文學研究會承蒙各界師友支持,已於2012年10月13日正式成立。第十次例會「留學的進程:海外的台灣文學研究」將於2015年6月27日(星期六)14:00-17:10,假清大人社院C310教室舉行,演講資訊與當日流程詳下。敬邀各界師長與同好出席研討,使本研究會能成為真正溝通台灣文學信息的平台。研究會會長為李癸雲老師,副會長為謝世宗、陳芷凡老師,第十次例會將延續過往精神,並在議題設定、討論型態上有所改變,期待透過這樣的一個平台,連結台文學界,實際面對未來台灣文學研究與招生的種種挑戰。組織台灣文學學會,是台文學界諸多師生的期盼,邀請師長朋友多多參與本會,集思廣益,共同連結台灣文學研究的心意與新意。

    台灣文學研究,立足台灣放眼世界,海外求學正是拓展臺灣文學研究視野的第一步。透過觀察世界的學術脈動,與世界接軌並將台灣文學推介至海外,本次研究會希望藉由海外留學經驗的分享激發更多學術人才投入學科領域的推廣。

 

  請有意參加者在20156月19日(週五)前,回信至:taiwen20121013@hotmail.com.tw,以利統計人數並印製講義等,感謝!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會 敬邀

時間

第十次例會「留學的進程:海外的台灣文學研究」會議流程

14:00-15:20

上半場會議「留學準備與選擇

主持人:陳芷凡

引言人:汪俊彥、謝惠貞、張孝慧

15:20-15:50

茶敘時間

15:50-17:10

下半場會議「海外台灣文學研究現況

主持人:謝世宗

引言人:汪俊彥、謝惠貞、張孝慧

17:10

會後餐敘,自由參加

 
 
 台灣文學研究會第十次例會會議記錄

留學的進程:海外的台灣文學研究

 

台灣文學研究會第十次例會於二零一五年六月二十七日午後舉行,邀請講者汪俊彥、謝惠貞與張孝慧前來,以「留學的進程:海外的台灣文學研究」為題,暢談他們前往國外留學、研究的準備與心路歷程。台灣文學的研究,立足台灣並放眼世界,海外求學正是拓展台灣文學研究視野的第一步。透過觀察世界的學術脈動與世界接軌,並將台灣文學推介至海外。本次會議由新任會長李癸雲老師開場,以及陳芷凡老師、謝世宗老師主持,希望能藉由汪俊彥、謝惠貞與張孝慧三位學者的海外留學經驗分享,激發更多學術人才投入學科領域的推廣行列。

出國留學要「找錢」不要「賺錢」

        「為何決定出國留學?」從台大中文系畢業後,進入戲劇研究所就讀的汪俊彥教授,基於對求知的能量與熱情而決定繼續研究進修。由於當時台灣尚未成立戲劇博士班,劇場的研究經驗亦無法被歸納進任何一種學術體系分類,若要深造唯有前往國外就讀研究所一途。現今已有許多跨學科的學門成立,研究領域的包容性明顯不可同日而語,台灣文學系所能夠處理的議題相當廣闊,教師經驗也非常充足。選擇在美國求學,龐大的生活費與學費對於一般家庭來說相當艱難,原先想在台灣工作數年存款再出國的他,卻因為中央大學周慧玲教授的建言而改變計劃,而這也是他提醒各位同學的關鍵:「出國留學要『找錢』不要『賺錢』。」

與其拼命「賺錢」,不如「找錢」——申請獎學金能讓你的出國學習之路更加安定、順暢。一年的開銷約台幣兩百萬,至少要準備兩年的四百萬才能出國。過往國內的獎學金多半為成績優異或家境貧困的學生開設,讓汪教授自認與其無緣,但後來出國的康乃爾經驗告訴他:請必定把握任何一個可以領取獎學金的機會。美國的邏輯相當直接、功利,校方希望獎金能使生活無虞,好讓學生能將時間妥善投注在知識的學習,而非工作。只要能夠向對方證明自己值得投資,拿獎學金便是易如反掌。學校還有其他資源可以協助,比方擔任助教、或獲得其他獎學金的青睞。汪教授坦言,剛畢業面臨未來的當下,「選擇出國這條路需要一些傻勁。」離開,意味著得切斷家鄉的牽絆與支持。無論是對研究的熱情、對知識的思索、語言能力與經濟等,都必須做好強大的心理準備才走得成。

汪教授勉勵同學,若是決定前往海外留學,無論是語言或是獎學金,只要各方面準備妥當,有機會絕對不能輕言放棄。

莫忘「初衷」,這是出國留學最重要的支持

「很幸運做了到海外研究台灣文學這個決定。」謝惠貞教授回想當初前往海外就讀的理由,全與自身的回憶、憧憬與情感相互關聯。孩提起常聽祖父講「日本時代」,讓謝教授對日本懷抱憧憬,高中立志讀懂村上春樹的原文作品,並成功考取日文系。臺大的舊帝大館藏與台灣學研究氛圍,深深蘊養了謝教授的研究興趣與方向。在東大留學時遇見良師,日本的台灣文學研究前鋒之一,資深學者藤井省三。不過,日本研究環境裡的師生關係,相對於台灣來說更加獨立,因此學習自己搜尋資源、參與許多相關研究者的學會組織是相當重要的,以便深入瞭解、連結國外的台灣文學研究體系。十分鐘講完的求學經歷,其實隱含許多挫折歡笑與不堪回首的故事,但初衷支持她一路走到現在。歸國後在高雄文藻日文就職的謝教授,仍持續投入文學研究與交流推廣的工作。未來的她,將朝著日文與台文學界研究資源整合的方向,持續努力中。

日語能力、經濟能力、理想與現實,謝教授將留學的準備分為上述三大項。先考量海外留學的目的,如果僅是短期交流計劃,則以充實聽與讀的情報搜集能力為主;若要取得學位,則以日檢一級資格為基本要件,但需在閱讀與學術日文方面更下苦功。經濟能力方面,謝教授同意汪教授所言「找錢比賺錢重要」。打工賺錢維生,不足以維持研究生活的時間體力。但未免出國後與全世界學生競爭獎學金,先在國內取得會更好,交流協會獎學金、學校獎學金,或成為科技部訪問學人都是可以考慮的管道。最後是理想與現實的問題。因為日本的學校沒有相對應的科系,台文系所學生會先面臨應該要「選校」還是「選系」的問題。謝教授坦言,她考量現實情況,選擇對論文指導較有助益的學校與老師。無論如何都要仔細斟酌取捨,目的會影響進修規劃的方向。

謝教授以SWOT表說明在國外從事台灣文學研究的優缺點。雖然日本有近現代文學研究者,但就目前觀察來看,還是更適合做日治時期研究。謝教授所在的東京大學,形同日本關東地區的台灣文學研究中心之一,指導老師藤井省三亦相當活躍,因此得到不少與其他研究者交流研討的機會。在此之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台日詩人工作坊上親見夏宇、席慕蓉等作家,研究者內心深處愛好文學的靈魂再受震動,此次經驗使留學更顯得意義非凡。國外的學習經歷是回台就職的優勢之一,然而教職緊縮的問題日漸嚴重,未來情況仍未可知。但只要擇己所愛並愛己所擇,無論如何自有機會。純做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學界的能見度並不高,必須考量論文的閱讀對象。每篇論文都是一塊磚頭,在國外發表的同時也向台灣學者發聲,有對象可以互動、共鳴,我們也才能懷抱共同的理想、砌築台灣文學研究這間房子。

如果是真正的夢想,那必有動力能堅持到底

台大國發所的博士候選人張孝慧指出,國外留學前準備有四大要務:語言、研究主題、認識學術環境與獎學金申請。她所就讀的哥倫比亞大學要求人文科系研究生修習多種語言,大部份台灣學生為研究需要而選擇日文,又由於許多文學理論出自德國與法國學術體系,通常會再考量德文或法文。利用學校資源準備語言課程,在時間與金錢方面都較補習班更佳。她建議同學,在出國前訂好研究主題與指導教授,依此方向在自傳裡清楚表達選擇此學校系所的原因,說明研究主題指導教授專長的配合。出發前預先將一切打點妥當,提早確定指導老師以避免撲空。大量閱讀留學國家的論文,為熟悉當地的台灣文學研究做準備。這個過程毫無疑問相當辛苦,張孝慧建議同學與老師、朋友多多討論,「如果這是真正的夢想,那必有動力能堅持到底。」

張孝慧在哥大求學的時候並沒有所謂的必修課,暑假先與系主任、指導老師見面,根據研究主題訂定個人修課進度。哥倫比亞大學有研究範圍很廣的東亞語言文化,以及偏政治的東亞研究,只要對學生的研究主題有助益,學生可以跨系選修各種課程,因此也要瞭解當地學術環境的近況。生活環境也是重要的考量,「我選擇去紐約,那座城市廣博的文化是我希望去感受的。」留學的最後的一個關鍵就是經濟壓力,獎學金申請務必事前準備。依研究主題或國家做補助分類,花點工夫在網路上瀏覽、篩選資訊,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獎學金。張孝慧申請的是專給香港及台灣學生的獎學金,她提及較特別的有蔣經國基金會限定科系的全額獎學金,以及奇美博物館給藝術領域研究者的全額獎學金。如果無法拿到全額,也可以選擇校內工讀。張孝慧當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東亞圖書館打工,進行中國資料數位化的建檔打字工作。她認為,賺取生活費是小助益,能夠透過這份工作廣讀書籍、了解美國的中國研究近況才是最大的收獲。

從美國經驗思考台灣文學知識建置與體制反思   

        台灣研究尚未以一正式學科的身份存在於世界研究體制之中,目前所見主打台灣研究的校系相當難得,應當珍惜。也因此,汪教授認為,如何將我們對台灣的關懷置於世界脈絡中重新理解——在「不存在」之中,思考台灣文學的「現身與存在」;在沒有學科資源的情況下,重新理解自己的知識脈絡、尋找研究材料與課題,這是件有意思也很有意義的事,也能磨新研究的面貌。檢視現今的學術生態與架構,我們處理知識的方法與整個世界的政治、文化發展密不可分,台灣研究的不存在並非意味永恆,而是在當下知識處理的分工過程當中它無法現身。

重新反省台文學科的建置,一方面能在現今的中文研究裡,開闢新研究方法;二方面受惠於出國的經驗,我們回過頭來重新質疑、思考或檢討,可以更豐富、深化台灣研究。傳統西方研究路線諸如東方學與區域研究,在處理台灣問題的面向上恐怕都會鑲嵌在既定的學科限制中。若是依循著過去的路,可能永遠無法逃離這般困境,但在國外環境的侷限之下,或許更能刺激出新的思考台灣的方式。

台灣文學研究在日的特色

        各國的台灣文學研究,有何特色與差異?謝教授認為,這是比較後才產生的東西,並非絕對。日本的台灣文學研究有三項特點。第一點是「重視版本研究」,日本學界認為版本考察為研究基本功,尤其現當代台灣文學常出現再版修改,或雜誌刊載與單行本有落差的情況。也因此特別「重視一手資料」,我們很多時候因資料取得不易,而直接轉引、忽視掉再版或不同版本的問題。但日本人認為轉引必得仔細回溯資料源頭,也常因此發現推翻前人研究的資料。第二個點是豐富的日治研究相關文庫,可以補足台大圖書館與國圖台灣分館的館藏,到日本進行台灣研究便可掌握到較為齊全的資料。有賴於河原功自解嚴前開始的奔走搜集,近幾年陸續複刻出版許多當時的雜誌。謝教授特別介紹留學時期受惠良多的「台灣協會」,此為日治時期的日人在戰後回國後自行創辦的研究會。當地某些舊制大學得力於戰前圖書館系統,亦保留不少殖民地時期的台灣資料。第三點是在日本就讀中文學系,在此學習環境、與老師的討論中,必須注意到日本相對於其他國家的視角。

台灣文學研究在日的差異

日本的台灣文學研究也有幾項差異。一是「小處著手、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即是進行再詮釋與補充的研究,因此不同於台灣學者的發揮,而更注重版本考證與第一手資料的推翻工作。大處著眼,日本並不像台灣會有理論先行/結合理論的必然性,意即研究最終並非必定導向理論的歸屬,而是重視文本有無在整個歷史或創作的脈絡中完整呈現,更偏向作家研究或作品分析。台灣文學研究在國外受到重視的程度?日本學會與研究會關於台灣者,全國規模有日本台灣學會,地方規模有天理台灣學會(台灣文學在日本草創的學會,活躍於關西地區,由下村作次郎老師主持)、中國文藝研究會(出版《野草》雜誌,多為中文系所兼作台灣文學研究者參與),或以東京大學、一橋大學、早稻田大學等各校老師所組織的研究會。台灣文學研究亦因學者們的積極推介,在《アジア遊学》、《現代詩手帖》等報章雜誌等媒體有曝光的機會。

以台灣為主題的日本文學作品:台灣文學定義的擴展

如何在日本推廣台灣文學及其研究,並提高能見度?首先,可以將文學結合藝術、社會等其他學科領域做推展。再者,也能將殖民地文學、女性文學、社會主義文學、移民文學等其他議題尋求連結。參與台文館補助的台書日譯系列計劃,目前已洽談出版洪凌、胡淑雯、蘇偉貞等作家作品。最後,或許我們可以思考台灣文學定義的擴展,日語寫作台灣人的作品是否能納入討論?像是溫又柔、津島佑子、吉田修一的作品,作家駱以軍與星野智幸合寫的小說,又是否可以被承認為研究的對象?以上或許都是我們可以思考的方向

台灣文學研究在海外的座標與定位

        海外如何看台灣文學研究?張孝慧首先從系所名稱與定位談起,像是哥倫比亞、史丹佛與柏克萊大學開設的「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此處的「Cultures」幾乎無所不包,無論是宗教、電影、歷史、藝術都可以研究。另外還有哈佛與芝加哥大學的「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以及耶魯與奧勒岡大學的「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研究範圍會更趨近於文學。除了美國之外,張孝慧也曾經想過就讀荷蘭的學校,萊頓大學有不少荷蘭時期的台灣史料,該校的包樂史與姜樹生等教授編輯研究《熱蘭遮城日記》,但有古荷蘭文的語言門檻。尋找學校的過程中,可以看見他國如何定位台灣文學,基本上都是放在亞洲研究下的「Chinese Studies」。台灣文學研究的相關研究刊物有《Modern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Chinese Literture:Essays Articles Reviews》、《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The China Journal》等,亦能嘗試去認識參考。台灣座標所落的地域的概念會愈來愈大,從中國、東亞、亞洲到東方。一直沒有很清楚的定位。如果說學科範疇,有文學、文化也有文明,這就是說我可以用新角度去看台灣文學,不只著重在文學的技巧美感,而是去看文學與外部社會的關係,就是一種跨領域的研究。

透過翻譯提高台灣文學在世界的能見度

如何讓台灣文學被世界看見?張孝慧認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翻譯,讓當地國家的讀者可以讀懂台灣文學作品。翻譯的刊物媒介,像是殷張蘭熙主辦的《中華民國筆會季刊》、或是齊邦媛接手編選的《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內容主要是短篇翻譯,不僅是論文撰寫的文本引用來源,也是推廣的良好管道。一九九六年,杜國清創辦《台灣文學英譯叢刊》讓「台灣」正式站上了期刊的名稱,曾翻譯過鍾肇政的小說。最後張孝慧鼓勵在場的各位,多多投稿、發表參加海外研討會,在翻譯文學作品之外也能透過我們在學術上的努力,讓台灣文學被看見。

結語

在會議的最後,世宗老師以自身經驗做總結。無論是過去,或是現今資訊爆炸的網路世代,在國外求學總有段要面對自身的孤獨時光,然而在座幾位學者共同難忘的留學經驗,或許正是「終於看見世界」。即便是網路發達、世界就在一手掌握之中的現在,那般難以言喻的感動也只有真正踏上那片土地才能抵達。因此他鼓勵同學能夠把握難得的機會,帶著前輩們的經驗分享與建議,出去走走看看、充實自我。

 

台灣文學研究會第十次例會 影音檔案

PART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MI6aj3Ww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