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演講公告】東亞文學的遊牧精神:魯迅、蕭紅、西川滿作品比較研究/講者:馬金

ImgDesc

東亞文學的遊牧精神:魯迅、蕭紅、西川滿作品比較研究
主持人:劉柳書琴教授
地點:王默人周安儀文學講堂 (清大相思湖畔旁)
時間:2025.03.27,18:30-21:00
課程:113-2展示竹塹:乙未戰爭的年代
講者介紹:
馬金 / Martin Blahota
德國海德堡大學(Heidelberg University)、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Oriental Institute, Czech Academy of Sciences)的博士後研究員。他的研究方向包括東亞殖民現代性與身份、東亞現代文學和現代中國思想史。2022年,他在查理大學完成了博士學業。於此之前,他在維也納大學做了一個學期的交換生,並在雲南師範大學和國立台灣大學學習了中文。攻讀博士期間,先後在中央研究院和華東師範大學收集資料。2020年他獲得了台灣獎助金,隸屬於國立清華大學,師從劉柳書琴教授。2021–2022年他作為富布賴特訪問學者,隸屬於哈佛大學,師從王德威教授。他在《歐洲漢學學會學刊》等同行評審期刊上發表了學術論文,並在歐洲、中國、韓國和日本的國際研討會上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最近,馬金在海德堡大學研究東亞邊疆文學中的遊牧佛教精神
講題簡介:
本講題利用罕見資料來比較三位生活在20世紀上半葉東亞文化交會點的作家的文學作品中的佛教元素。具體而言,本研究探討了中國現代文學領軍人物魯迅(1881–1936)於二十世紀初旅居日本華人僑界時期所撰寫的散文;滿洲邊境地區在日本統治下(1931–1945)首批女性作家之一蕭紅(1911–1942)的早期作品;以及日治時期台灣(1895–1945)知名日本作家西川滿(1908–1999)在戰時所創作的文學。每個案例的重點都是邊境背景對各自文學作品所代表的精神性的影響。本研究表明,這些雖然通常被認為是世俗的或與其他宗教表達相關的作家,但在其文學生涯的特定階段,他們曾認真地與佛教進行對話。以他們跨越邊境為背景,本研究將其作品中對佛教的不穩定關注概念化為「遊牧式」的表現。透過對知名作家作品中一個較少受到關注的面向採取新的研究方法,本論文對於現代東亞文學與佛教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原創性的貢獻。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zgHfKDWpyMxnAnav8


主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協辦:王默人周安儀文學講座、國立清華大學教學發展中心

瀏覽數: